
公众号

文章来源:本站 时间:2025-02-27 14:52
名人简介
范仲淹(989年10月1日—1052年6月19日),字希文。989年出生于徐州(今江苏徐州),祖籍邠州,后移居苏州吴县(今属江苏苏州)。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。
范仲淹文武兼备、智谋过人,无论在朝主政、出帅戍边,均系国之安危、时之重望于一身。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,虽只推行一年,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,成为王安石“熙宁变法”的前奏。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。他倡导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义庄制度的开创者
在范仲淹的诸多慈善创举中,义庄制度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。大约在北宋皇祐元年(1049年)前后,时任杭州太守的范仲淹宣布捐出他一生的全部积蓄,在祖籍地苏州购置了一千余亩良田,建立一个宗族福利基金,叫做“范氏义庄”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化、制度化的民间慈善机构。
按范氏义庄章程,凡苏州范氏宗族的族人,均可从基金中获得如下收益:
一、口粮:五岁以上的族人,不分男女,每口每月给白米三斗。
二、衣料:成年族人每人每年给冬衣衣料一匹;十岁以下、五岁以上的儿童各给半匹。
三、婚姻补助:族人嫁女,给钱三十贯;女儿若改嫁,给钱二十贯;族人娶媳妇,给钱二十贯,二婚不给钱。
四、丧葬费:族人身亡,按其辈份大小,给予二贯至二十五贯的安葬费。
五、路费:族人参加科举,或者外出赴任,给予路费补助。
义庄的运作模式体现了范仲淹的远见卓识。他捐出良田千亩,以田租收入作为义庄运营资金。义庄为族中贫困者提供粮食、衣物、婚丧嫁娶等资助,还设立义学,资助子弟读书。这种制度设计,确保了慈善事业的可持续性。
范氏义庄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完善的规章制度。范仲淹亲自制定了《义庄规矩》,对资助对象、资助标准、资金管理等作出详细规定。这种制度化、规范化的管理模式,使义庄延续了八百余年,直到清末仍在运作。
但义庄具有封闭性,其福利只能为同族之人分享,一般情况下外人无权染指。不过,范氏义庄的章程又规定:倘若乡亲、姻亲、亲戚陷于贫窘,或遇饥荒不能度日,诸房共同核实后,用义庄粮米“量行济助”。可知范氏义庄在实际运作中,还是惠及范氏宗族之外的乡亲与亲戚。
教育慈善的先驱
范仲淹深知,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根本。他在各地任职期间,大力兴办学校,推广教育。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,把“兴学”当作是培养人才、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。
在《上执政书》中,范仲淹明确提出“重名器”(慎选举、敦教育),把当时科举以考试取人、而不在考试之先育人,比之为“不务耕而求获”,主张“劝学育才”,恢复制举并使之与教育相衔接。庆历年间主政时,范仲淹再次提出“复古兴学校,取士本行实”,着力改革科举考试制度、完善教育系统、加强学堂管理,各地亦奉诏建学,地方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时谓“盛美之事”。
范仲淹的教育慈善理念具有开创性。他主张"有教无类",在义庄设立义学,为贫寒子弟提供免费教育。他还设立奖学金,资助优秀学子参加科举考试。
范仲淹的教育慈善事业影响深远。据统计,仅苏州府学就培养出数百名进士,其中包括许多寒门子弟。这种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慈善理念及模式,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范仲淹的慈善理念,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。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的精神,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铭。他的慈善实践,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今天,当我们回顾范仲淹的慈善人生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仁爱之心。他的慈善理念和实践,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在新时代的慈善事业中,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范仲淹的慈善精神,让这份大爱继续温暖人间。
爱心捐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