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公众号

文章来源:本站 时间:2024-12-06 07:45
慈善名人堂
传递爱与希望
-- 胡适慈善故事 --
著名学者罗尔纲曾这样赞誉胡适先生:我还不曾见过如此的一个厚德君子之风,报热诚以鼓舞人,怀谦虚以礼下人,存慈爱以体恤人;使我置身其中,感觉到一种奋发的、淳厚的有如融融的春日般的安慰。
名人简介
胡适(1891年12月17日—1962年2月24日),曾用名嗣穈,学名洪骍,后改名适,字适之。籍贯安徽省绩溪县,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(今上海市浦东新区)。中国现代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。他一生倡导民主、科学、自由的思想,同时也将慈善作为一种社会责任,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。胡适认为,慈善不仅仅是施舍,更是一种关爱他人、提升社会道德的行为。
胡适相信,“做人的成本是仁善,是不断地去帮助别人”。他乐于解囊相助朋友、同乡、学生和那些向他求救的人,可他从不以慈善家自居,他对攫取权力和积累钱财没有丝毫兴趣。胡适的夫人江冬秀曾埋怨他说:“你今天资助张三,明天资助李四,再这样帮助下去,我们也要人家资助了。”胡适不以为然,他的信条是“因为我知道我借出去的钱,总是‘一本万利’,永远有利息在人间”,这就是他创定的“胡氏高红利”模式。
“一生装得像个慈善家”
胡适的父亲早亡,家中自然不是十分的宽裕。但他从小就爱资助那些贫困人家的孩子。
去美国留学时,同行的同学大多家境贫苦,生活都有或多或少的困难。胡适眼见自己的好友因为家中贫困,生活常常连饭都吃不起,经常帮助他们,有时候为了照顾同学的面子,还会假借他人的名义。
在当时,与胡适一同到美国留学的林语堂便是众多贫困子弟中的一个,并且由于家境贫困,即使林语堂在空闲时间全部用于打工赚钱,仍然无法凑齐学费,日常生活也经常是饿一顿饱一顿的。
眼看学费自筹无望,担心学校给处分的林语堂求助胡适,希望能够借得资金以供自己读书所需。胡适得知此事,立马给林语堂汇去了一千元美金,为了让他安心,胡适说这是北京大学预支的薪水,需要毕业后打工还债。
林语堂得到钱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,心中虽然对胡适越俎代庖的做法有所不满,但也无法倒打一耙。林语堂毕业后再次求学深造,学费无助,又向胡适求助,这一次,胡适还说是“北大预支”。
直到林语堂学有所成,收拾一切回国来到北京大学,准备还当年“欠下的债”,才知道这是胡适当年为了让自己安心而编的谎话。
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,"没有单纯、善良和真实,就没有伟大。"对胡适而言,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路看似普普通通的话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,作为"白话文"的提倡者,胡适一辈子都在钻研国学,但很少有人知道,他也一辈子都在尽心尽力的"做慈善"。
古道热肠的胡适在58岁那年前往美国隐居,不再过问世事。与家人的分居让胡适意识到家里的花销变得越发多,他于是去普林斯顿大学管理图书馆赚取一些钱打回国给妻子江冬秀。看着落魄的丈夫再没有了当初慈善时的意气风发,江冬秀心疼的说:"他这一辈子都装得像个慈善家。"
胡适先生的慈善事迹,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化巨匠的博爱之心。他以实际行动践行慈善,为我们树立了榜样。在新时代,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胡适先生的慈善精神,铭记他的慈善事迹,传承他的爱心和责任,关注社会弱势群体,关爱他人,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。
爱心捐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