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衣寄哀思,温情暖人心

文章来源: 时间:2024-11-01 10:10


寒衣节



今天是寒衣节,又称“十月朝”、“祭祖节”、“冥阴节”、“秋祭”、“十月一”,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,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,纪念仙逝亲人,谓之送寒衣。


WINTER CLOTHING FESTIVAL



寒衣处处催刀尺

白帝城高急暮砧




WINTER CLOTHING FESTIVAL





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,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记载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,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,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,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“授衣节”。由于十月刚入冬,九月授衣过早,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。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,古时有授衣、祭祀、开炉等习俗,提醒人们注意寒冬的到来。这一天,妇女们要拿出棉衣,送给在远方戍边、服徭役的亲人,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,逐渐发展为祖先、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。


寒衣节体现了中国人“慎终追远”的孝顺传统。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、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“鬼节”。



故园今夜里

应为捣寒衣




WINTER CLOTHING FESTIVAL





寒衣节防寒习俗


一、禁火寒食

寒衣节期间,古人有禁火寒食的习俗,即不生火做饭,吃冷食。这一习俗有助于节约能源,同时也有一定的防寒作用。


二、扫墓祭祖

寒衣节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,人们会携带祭品前往祖先墓地,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。在寒冷的天气里,扫墓祭祖也是一种锻炼身体、增强体质的方式。



征客近来音信断

不知何处寄寒衣




WINTER CLOTHING FESTIVAL





“寒衣节”典故


朱元璋“授衣”传说

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,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,“是月也,天子始裘”(《礼记·月令》),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,昭告庶民:冬天已经来临。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为了显示顺应天时,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,行“授衣”之礼,并把刚收获的赤豆、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。南京民谚说:“十月朝、穿棉袄,吃豆羹、御寒冷。”,“寒衣节”由此而来。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,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、经商、求学的游子,以示牵挂和关怀。


孟姜女千里送寒衣

相传,秦时江南松江府孟、姜两家,种葫芦而得女,取名孟姜女,配夫范喜良。后来,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,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,寻到长城脚下,不想丈夫已死,被埋筑城墙里。孟姜女悲愤交加,向长城昼夜痛哭,终于感天动地,哭倒长城,露出丈夫尸骨。千百年来,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。 

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,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,为夫报仇、替己出气,最后怀抱丈夫遗骨,纵身跳海殉夫。就在跳海的刹那,海上波涛澎湃,缓缓拱起两方礁石。据说海上姜女坟,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。 

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,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,称作“寒衣节”。“十月初一烧寒衣”,早已成为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。




寒衣节入冬,防寒保暖至关重要。通过调整饮食、关注居住环境、加强锻炼、预防疾病等措施,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寒冷的冬季。同时,传承和发扬寒衣节的传统习俗,让这个节日更具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。



扫码爱心捐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