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护湿地生态——公益在行动

文章来源:本站 时间:2024-10-25 17:00

公益在行动

湿地保护——守护地球之肾


湿地,被誉为“地球之肾”,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。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,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破坏。在这关键时刻,慈善公益组织挺身而出,用实际行动保护湿地,守护地球的生态平衡。


ABOUT WETLANDS


关于湿地


湿地,是指水位经常接近或处于地表,或有浅水覆盖的土地。它包括沼泽、河流、湖泊、海岸湿地等多种类型。湿地在地球上分布广泛,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。


湿地生态系统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,覆盖地球表面仅6%,却为地球上20%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。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,物质循环、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,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、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,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


ABOUT WETLANDS

现存湿地破坏情况


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,由于不合理利用和破坏,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。到1990年代中期,已有50%的滨海滩涂不复存在,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,黑龙江三江平原78%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,七大水系63.1%的河段水质因污染失去了饮用水的作用。


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、土地开垦、引水、富营养化、污染、过度捕捞、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,主要间接原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。这并非问题的全部,更为根本性的原因当是,湿地保护缺乏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。


据估计,全球40%以上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。在我国362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,生存着高等植物2276种、兽类31种、鸟类271种、爬行类122种、两栖类300种、鱼类1000多种;同时湿地还是碳封存的容器,固封了1/3陆地的碳,因此一旦退化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灾难。



ABOUT WETLANDS

湿地保护在行动


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

联合国大会2021年8月确立将每年2月2日设立为“世界湿地日”。许多公益组织在保护区开展了“世界湿地日”主题环境教育活动,通过专家讲解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伟大意义,认识湿地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密切关联,通过实践为保护美丽的湿地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,并发放《湿地保护法》读本,倡议大家学习湿地保护相关知识,更好地践行湿地保护。


许多慈善公益组织通过举办讲座、展览、宣传册等多种形式,向公众普及湿地知识,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。同时,他们还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引导公众减少对湿地的破坏。


推动湿地保护立法和政策制定

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,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。2016年,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《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》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该方案,成为指导全国湿地保护修复的纲领性文件。国家和省级层面陆续出台实施方案,做好贯彻落实工作,28个省(区、市)制修订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,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。


开展湿地修复和保护项目

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、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、中国绿化基金会等慈善公益组织积极开展湿地修复和保护项目,恢复湿地生态功能。他们通过种植湿地植物、修建生态堤坝、恢复湿地水源等方式,改善湿地生态环境,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。


目前腾讯公益上线正在进行中的湿地保护相关项目共一百余项,各大线上公募平台均存在大量保护湿地公益项目在行动。


建立湿地保护志愿者队伍

慈善公益组织积极招募和培训湿地保护志愿者,建立志愿者队伍。志愿者们通过参与湿地巡护、监测、清洁等活动,为湿地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
加强湿地保护国际合作

慈善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国际合作,与国内外相关组织和机构共同推动湿地保护事业。他们通过交流学习、资源共享、合作研究等方式,提高湿地保护的水平和效果。


为助力实现我国“十四五”湿地保护修复目标,2021年,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卡特彼勒基金会合作开展了“社区湿地生境提升公益项目”,资助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,以实现湿地生境提升、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居。




湿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慈善公益组织作为湿地保护的重要力量,将继续发挥社会影响力和积极作用,为湿地保护事业作出贡献。公益行动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鼓励与支持,让我们携手共进,保护湿地,共同守护地球之“肾”。



爱心捐赠